河北杨宁问:
使用辛凉表散药医治老弱病人所患外感病,却常引起不良后果,这是为什么?
答:现今一年四季医治外感病多喜用吴鞠通氏桑菊饮和银翘散。医家都知“温热病最忌辛温”。都知道辛凉解表药的薄荷又是治疗温热病的要药(旧有“温病以薄荷为圣药”的说法)。因此医家多信手投用。
但是在临床使用上述二方有其一定的法度。不加考究,用之不当,往往发生不良后果。所以说“方是好方,切不可滥用”。
今举医案两则以供参考。
1963年春季,友人周某(西学中的主治医师)为其体弱老母医治春日外感。处方以银翘散改散为汤剂煎服。二剂药后病人大出冷汗,汗后畏冷。增加衣被保暖,虽不畏冷又出冷汗。后改服银翘解毒丸日两丸,病情更趋严重。友人无策,改用西药医治亦无效验。
随邀余往诊。诊脉查舌,脉虚苔滑。为拟参苏饮(和剂局方)改饮为汤。一药中病,再服病除,更拟六君子汤善后调理而愈。友人不解,认为其母信任本人,是心理上起了作用。余谓不然,言其乃用药不当,又不遵法度所致。
体虚老人服用薄荷过量最能耗散真气,即使不过量,亦不合理法,何况由汤药改丸药,更是一逆再逆之过。余所用的参苏饮是用治“药害”。药害解除,真气恢复,自然病愈。关键在于给老年人治病,中病即止,不宜过量。病愈后更须处方善后调理,饮食珍摄,方为得法。
医案
中医李汝曾氏之母于1965年2月患外感多日不愈。体素虚弱,精神倦怠,饮食不进,而致一病不起。近又额头觉凉,出气亦凉,痰出清冷,四肢厥逆。李曾用保元、六君等药无效。遂来余处为母求治。
证如前述,查其脉舌,脉象沉弱,舌淡润无苔。余谓:平素体弱,外感后凉散太过而致亡阳厥逆。问其所用治疗外感方剂,多属桑菊,银翘之味。初服外感似愈,后渐致于此。余谓:医治老弱病人外感,使用辛凉切不可过量。否则越用凉散,越觉虚弱,就更似外感不净,甚可导致亡阳重证。病重如斯,已非保元、六君所能挽救,为拟大剂回阳救急汤(《伤寒六书》方)嘱其速回备药煎服,服药后二时许病情当有转机,要留意观查。
处方:
人参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10克 陈皮6克 半夏10克 肉桂10克 熟附子20克 干姜15克 五味子6克 麝香0.1克 生姜三片。
(注《麝香临服时入药调服。方中附子半夏相反。)
二诊:翌晨李来告知,服药后两小时许病人突觉有热气流串两下肢,不久下肢由凉转温,随后全身逐渐温暖。头额亦不觉凉。原方改人参为白参,去麝香再服一帖,服法如前。
三诊:第二剂药后,精神大有好转,并能进少量饮食。痰出不凉,出气已温。嗣后仍由李给开保元、十全、补中益气诸方小剂量服用,一月后恢复正常。
小结:以上两案皆非本人完整医案,欲求医医者之偏,特记于此。
前案初病时是属风寒、风热无法确知。看情况颇似外感风热而误用辛凉表散。后案或属服用辛凉过量,以后虽知使用保元汤等挽救,但病重药轻,己无济于事。总之,提示以上两案意在引起医者留意而已。《伤寒论》有“一逆尚行日,再逆促病期”之戒,不可不知。
(蓝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