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展示

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  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

搜索

中药剂量单位古今谈

作者:陈家骅 浏览: 发表时间:2020-10-21 10:15:57

问:不同历史时期的剂量单位怎样换算成现在所用的米制单位呢?

答:这个问题很重要,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吸收古人用药剂量方面的经验。中国历史悠久,两千年来沧海桑田,中药剂量单位变化很大,要谈还得从头谈起。

问:为什么有的古方没有药量,有的古方用“把”“挺”“颗”等不严格的概念做剂量单位呢?

答:中药调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商朝。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医疗用药大部分只能凭经验、估量调配。如《五十二病方》中的部分处方仅载药名,而无剂量,部分处方汉载药物之间的比例。还有一部分处方的剂量是以常见物的大小为标准估量的,如:细而长的草类药用“把”;长而较粗的根或树枝类药物用“挺”;果实种子类药物中,颗粒较小的用“瓯”,颗粒较大的用“颗”;粉末状的药物用“三指撮”;丸药则用“如小豆大”、“黑豆大”来计量。但是也并非完全如此,春秋战国时度量衡已经产生,并开始应用于医疗工作之中。如《内经》所记述的十三方中,就有六方用“斤”“两”“寸”“尺”“升”“斗”“合”等来记述药物剂量。然而这时药物的剂量单位还比较混乱,除了重量单位之外,还有长度单位和容量单位。这样药物的剂量之间就没有可比性,用起来很不方便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梁人陶弘景根据考证结果作了许多规定,把表示药物剂量的长度单位、容量单位都换算成了重量单位。这些内容在《本草纲目•序例》中有详细记载,此处就不介绍了。

问:唐以前用 “斗”“ 升”“合”等容量单位计算颗粒状药物剂量的处方屡见不鲜,它们与米制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何?

答:古代的容量单位还是比较稳定的。古代方书(唐以前)基本上都采用汉制,即:1斗=2000毫升,1升=200毫升,1合=20毫升。由于药物的形状、大小、比重不同,同一容积的不同药物的重量也不同。因此后人做了许多测试工作,由于实用价值不大,此处不介绍了。至于唐代以后,处方剂量日趋规范化,用容量单位表示剂量的处方就很少见到了。

此外,古方中记述煎煮药物的加水量、煎取量,服用量时,常用“盏”这个单位,也顺便介绍一下。一大盏=200毫升,一中盏=100毫升,一小盏=60毫升。

问:古代方书表示药物剂量用得最多最广的是重量单位,如“斤”、“两”等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它们的量是否一样呢?

答:不一样,重量单位的值在不同历史时期差异很大。但是古人很早便意识到用药剂量是人命关天的大事,不容忽视。所以有时做买卖的秤变了,称药的秤仍保持原样。如晋唐之间的秤相当汉秤的1/3,但晋唐医书中的用药量仍与汉代相同。因为唐秤有大小两种,小秤与汉秤相同,只限用于“合汤药”。医药书中的重量单位,基本上只有两种:唐代及其以前用汉(东汉)秤,宋代及其以后用秤大体与近几年才淘汰的16两1斤的旧秤相同。

问:汉秤量怎样换算成米制单位的克呢?

答:有关专家进行了很多考证,但众说纷纭。其中吴承洛所著《中国度量衡史》的结论最具有权威性,他的结论是:汉制1两=13.9克。其次,日本人小岛学古等的结论:汉制1两=1.3克,也有很大影响。另外,陈家骅等根据《金匮要略》乌头桂枝汤方后注的提示,通过测定蜜的比重推算出:汉制1两=8克,这也是一家之说,可供参考。

问:古代其他重量单位如何换算成米制量呢?

答:有了汉制1两=13.9克这个基础数字,只要了解唐以前各种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。唐以前:1斤=16两,1两=4分,1分=6铢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第一次铸造“开元通宝”铜钱,作为法定的通用货币,并把一枚铜钱的重量作为衡的单位,称为一钱,来代替以铢为单位的旧制,形成了新的系列,即:1斤=16两,1两=4分,1分=2.5钱。

问:古方中还常见到“方寸匕”“钱匕”“刀圭”等剂量单位,它们各表示多大的量呢?

答:这些都是古代量取药末的量器。

方寸匕,形如刀匕,大小为一正方寸,约等于现代的2.74毫升。钱匕,用汉代的五铢钱币量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,约合2克多一点;半钱匕约合1克多一点;钱五匕,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“五”字至不落为度,约为1钱匕的1/4,合0.6克。刀圭,形如刀圭的圭角,一端尖,中部略凹,1刀圭约等于1方寸匕的1/10。

联系我们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17-2019,www.gmzyw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