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展示

兴中明医旗下光明中医网校logo  系统自学中医第一平台

搜索

寒饮咳喘治疗经验点滴

作者:刘渡舟 浏览: 发表时间:2020-11-20 09:49:35

寒饮,指的是寒性水邪而言。本病张仲景叫“水气”,或叫“支饮”,乃是水寒上射于肺,肺寒金冷,津液不布;聚而为痰饮,凝滞气道则发为咳喘的一种病变。

本病的症状特点:是肺中的寒痰、冷饮使肺气不得肃降,所以每咳常须吐出多量痰涎以后,方能喘止咳轻。如果寒饮盛实于上,肺气阻滞太甚者,则可使人“咳逆倚息不得卧”,或喉中咳逆而有水鸡之声等。

寒饮为病所吐之痰,呈泡沫状,落于器中则化而为水;也有痰如蛋清,晶明透莹而连绵不断;咯出之痰,经舌觉有凉感,为其特点。

久病寒饮之人,面色多呈黧黑;两眼周围常出现一圈黑晕。其舌苔则见水滑,脉象以弦、紧、沉为主。本病春夏轻而秋冬剧。一遇西北寒风,顿感口鼻气塞,气憋胸满,则咳声连作,痰涎随咳而出,无尽无休。为此,患者不得不蛰伏家中,不敢外出活动。

寒饮咳喘的治疗方法:初起之时,形气不衰,脉按有力而尺脉不微的,可用辛热散寒化饮之法,用药如麻黄,细辛、桂枝、干姜、半夏等,方用小青龙汤加减。此方服两三剂便能使病情好转,止咳平喘之功如汤泼雪,奇效非凡。然而,必须指出的是,此方麻黄与细辛合用,散寒消饮虽有殊功,若长久服用不辍,则能动阳气,走津液而有损于正气。所以,仲景在《金匮要略方论》中,对此方亦屡屡告诫。由此可见,小青龙汤虽有斩关搴旗之功,然可用于暂而不可恃之久也。因此乃有第二步之治法,以匡小青龙之不逮。

在服小青龙汤之后,寒饮之邪其势虽缓,但咳喘与吐痰犹未了了。或晨起咳痰为多,或见胸满、气短、心悸、头眩等证。切其脉弦缓不禁按,舌质淡而苔水滑欲滴者,此时在治疗上,则可变剿为抚,既要看到水寒之邪,也要照顾正气之疲。个人意见可遵《金匮要略方论》的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宗旨,而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。我体会:“当以温药和之”的“和”字,乃仲景意有所指之语气,很可能包括或汗,或下之后而饮邪未了,此时用温药调和庶可见功,并非苓桂术甘汤可以代替其它治饮诸法之谓。

苓桂术甘汤,通阳化饮,下气降冲,为温药治饮代表之方。临证之时,或加杏仁利肺以平喘;或加薏仁利湿以导滞;或加半夏涤痰化饮;或加五味子以潜敛阳气。触类旁通,加减化裁,以发挥临床治疗作用。此方对肺咳及心两脏俱病之“肺心病”,所见咳嗽气短、胸满心悸,气上冲胸等证更为适合。

如果服苓桂术甘汤而寒饮仍未见消,凝集肺管底部,动气作咳。必须经过努力大咳,将下部之痰,忽漉推于喉中而吐出为快。其人必见小便不利,脚面浮肿,畏恶风寒,头眩心悸等证。此时的病理变化,涉及少阴阳气虚衰,寒气内盛,水饮无制,游走为患。不使用扶阳消阴,驱寒镇水的药剂则不能制伏水邪之患。可选用:附子,生姜、白术、茯苓等药,方用真武汤,而使气化振奋,阳光普照,阴寒之邪方能退出。

总的来说,用小青龙汤之温散,治邪在于上有时或外连于表者;用苓桂术甘汤之温化,治邪在于上而且连于中州者;用真武汤之温渗,治邪在于中而连于下焦者。夫寒饮之肆虐,关键在于阳气不能胜阴以气化津液,故此病最后以附子剂而收功,临床所见甚多,而不胜枚举也。如果将治疗寒饮三个阶段,三首方剂有机地加以运用,完全可以治愈此病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诸方证有其内在的规律,故切不可视为风马牛不相及而失之交臂也。

联系我们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17-2019,www.gmzyw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72080号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